张可大在大沽口船厂停留了三天,与沈廷扬、黄斌卿等人商量了十艘大福级战船的建造日程等具体事宜,然后带着从人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天津。.
因为,作为五军都督府之一的海军都督府,根据崇祯皇帝的钦命,正式确定设在了天津府。
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心目,作为大明海军的总管衙门,海军都督府必须设在拥有海港的地方。
设在京师,固然方便皇帝、军机处和兵部的管控,但是远离海岸,却也会给海军都督府的官武将们,指挥调度和整合眼下的各路水师,带来不小的麻烦。
最重要的是,海军都督府设立在沿海的地方,更有利于这些统领指挥海军各路水师船队的官武将们,形成面向海洋的战略思维。
张可大视察了大沽口船厂之后,匆忙赶赴天津,与已经等在那里的右都督宁远伯李尊祖等人,一起筹建海军都督府衙门。
至于海军都督府的左护军,则由移驻天津的直隶总督梁廷栋所兼任。
其右护军,则拟由东江镇监军御史瀛洲镇守府镇守使毛维张担任。
只是毛维张本人尚在瀛洲镇守府忙碌着调度支应麾下水师进军对马岛的大事,还没有接到崇祯皇帝调任其为海军都督府右护军的旨意。
另外,接替张可大登莱总兵官职务的人选,是与登莱镇一直颇多联络的东江镇左路总兵大将曲承恩。
曲承恩不仅熟悉朝鲜、辽东事务,而且对于登莱辽海之的水师作战,也很熟悉。
这样的人选,兵部一推荐来,崇祯皇帝立刻同意了。
至于曲承恩所担任的东江镇左路总兵府总兵的位置,同样按照兵部的建议,由东江镇的另外一员老将沈世奎接任。
而毛维张身的两个职务,东江镇监军御史和瀛洲镇守府镇守使,则分别由内阁书舍人吕大器和东江镇副都统制使陈继盛接任。
吕大器不用说了,与史可法、张溥、夏允彝、牛聚明、李信等人一同考进士,然后入选内阁书科担任书舍人。
如今史可法、张溥、夏允彝、牛聚明、李信同科进士,一个个飞黄腾达,被皇帝委以重任,而他还在老地方的老位置兢兢业业跟着皇帝“学习”,也的确是到了该外任的时候了。
对于监军御史这个角色,崇祯皇帝最看重的是忠诚,对自己或者说对朝廷的忠诚,至于有没有军事能力,倒在其次。
尤其是在东江镇这个地方,需要的是一个对辽东、朝鲜之于大明朝的关系这个大局有所了解有所领会的人。
而一直在内阁枢任职的书舍人吕大器,于实际政务可能缺乏经验,但是对于朝廷的大局,却是高于常人,特别是天天守在内阁大臣与皇帝身边,对于皇帝的各项想法,都很了解,让他去东江镇接替毛维张的监军御史,也是合适的。
毛维张在东江镇这么几年,不能说没有功劳,至少在拿下瀛洲岛这个问题,是有大功的。
而且这两年多来,先后从东江、登莱、浙江等方向,移民岛安置各种灾民难民乱民超过十万口,将瀛洲镇守府的辖地,一变而为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年输出战马超过两千匹的富饶之地。
这一点绝对算得是大功一件了。
不过,对于其担任的东江镇监军御史这个职责来说,那没啥可说的了。
虽然一般人都与毛龙处不到一起去,但是毛维张这个监军御史干脆避居瀛洲岛,却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虽然这么做成了瀛洲岛,但却也使他并没有真正打入到东江镇的核心决策层去。
除了当初跟着他前往开辟瀛洲镇守府的陈继盛、孔有德,算是被打了他的烙印,脱离了毛龙的掌控之外,其他东江镇的将领,远居瀛洲岛的毛维张鞭长莫及,毫无影响力。
当然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崇祯皇帝也不会因为这一点不足,亏待了有功之臣。
如今让他以当初一个七品御史,短短三年之内,升任海军都督府右护军这样一个需要由巡抚转任的高位,也算是一个补偿了。
至于陈继盛,那也不用多说了,其历史的表现来说,瀛洲镇守府镇守使这个位置交给他,崇祯皇帝绝对是放心的。
且张可大这个左都督布置了海军战船的建造事宜,匆忙赶回天津,开始着手筹建海军都督府衙门的同时,新的五军都督府其他四府左右都督、左右护军等武将官的人选,也都确定了下来。
近卫军都督府,其左都督由近卫军第一镇都统制使武定伯马世龙出任,其右都督由京师三千营提督勋臣惠安伯张庆臻出任,其左护军由山西巡抚张晓出任,其右护军由原京营监军御史震孟出任。
武定伯马世龙离任之后,近卫军第一镇都统制使的职位,由近卫军第一镇左副都统制使尤世禄升任。
张晓离任太原之后的山西巡抚一职,则由之前剿贼有功的山西按察使张宗衡地升任。
与此同时,张宗衡的山西按察使一职,则由剿贼有功的浙江按察使司兵备副使凌濛初由浙江升任。
等级制度之下的官员升迁是这样,一个人的升迁,往往意味着一连串的人事变动。
与近卫军都督府内的左右都督、左右护军不同,边卫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左右护军,着实让崇祯皇帝权衡了好久。
近卫军毕竟是新军,在其任过高位的人不多,而且距离京师又近在咫尺,左右都督的人选相对较好选择。
但是边卫军都督府不太好选了,因为按照新的五军都督府设置,边卫军都督府,负责指挥管理的乃是北方九边各镇以及北方沿边各地的都司卫所。
也是说,边卫军都督府所掌管的数十万边军,绝对是大明全部官军的重之重。
论功劳,辽东镇的统兵大帅满桂够资格,东江镇的大帅安东侯毛龙也够资格。
但是这两个人一个在辽西,一个在朝鲜,正是东西夹击建虏后金国的两支铁拳,哪个也不能轻易挪动。
剩下的其他九边将帅,山海镇总兵官靖远伯赵率教,资历也够,还有世爵,条件很符合。
可惜的是,如今正带着人马在西北作战,这样的人物,调回来放到京师都督府衙门里,多少有点浪费。
与赵率教类似,资历差不多又有世爵可以服众的人物,还有一个,那是带着大同镇边军主力,移驻归化城的武川伯祖大寿。
不过,祖大寿带着原来的大同镇边军主力刚刚移驻归化城,将他调离归化也不合适。
另外,还有移防热河的大将尤世威,虽然获得了军机大臣孙承宗的力荐,但是皇帝也没有选择他。
一来,这一次他功劳不够,二来,尤世禄是他的弟弟,兄弟俩一起升迁,未免有点过了。
到最后,崇祯皇帝左思右想之下,边军都督府左都督的位置,还是选择了宣府镇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侯世禄。
这个侯世禄与张可大的特点一样,不算是能力最出众的,但却是非常忠诚可靠的。
边卫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定下了之后,其他的好办了,右都督由原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广宁伯刘嗣恩改任,左护军由甘肃巡抚梅之焕转任,右护军则由陕西左参政郑崇俭出任。
而侯世禄留下的宣府镇总兵官的位置,则由宣府镇副总兵邓祖禹升任。
而梅之焕的甘肃巡抚职务,只能暂时先空着了。
因为这个时候,除了兰州等几个重要坚城没有丢掉之外,整个甘肃都处在一片混乱之,梅之焕的巡抚衙门驻地甘州,也被米喇印麾下的木速蛮乱军给占了。
此时,身为甘肃巡抚的梅之焕,等于是无处可去,无民可管,也无政可理,只能与甘肃总兵张嘉谟一起,带着军队跟在袁崇焕的左右,一起围堵驱赶木速蛮乱军乱民西进。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留在甘肃也没用,不如到边军都督府里当个护军,起码他在西北多年,对西北边军以及西北边地的复杂局势,还是较了解的。
/45/4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