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很烦韩林儿胡乱插手,但现在封赏已经下来了,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这些人也都注意朱元璋这一号人了,还能怎么办?坦然接受呗。
要说张士诚他们以前不知道老朱,那是扯蛋,他们又不瞎,只是因为老朱向来低调得可以,没什么人重视罢了。
现在好了,大家都知道有朱元璋这么个人,实力至少拥兵十万,关键人还贼低调,深得苟道精髓,必须严加防备。
好在,这些人中,张士诚、徐寿辉互相看不对眼,元军主力又被刘福通牵制着,所以,尽管老朱身处四战之地,也能过得滋润。
元至正二十年,这一年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厮杀正烈。
这一年,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被老朱礼聘到应天,委任谋臣,与汪广洋一道参赞军机。
此时距离大明开国尚有八年,张士诚、陈友谅、刘福通等人依旧无比活跃,东南方国珍,川蜀明玉珍等人仍然逍遥自在。
针对当时局势,刘伯温向老朱建议实行各个击破的策略,以避免两线作战,而第一个作战对象,便是势力南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陈友谅。
为什么不打张士诚呢?他不是最弱的吗?确实,张士诚最弱,但如果打张士诚的话,唇亡齿寒,陈友谅一定会救,而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表示陈友谅的死活干我何事?
陈友谅:我**你个**,特么猪队友啊!
张士诚:骂呗,只要你不累,随便骂。
朱元璋曾评价过陈友谅、张士诚二人,说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显然没把张士诚当回事儿,只拿陈友谅当最大的竞争对手。
没办法,张士诚这人实在太容易满足,除了被脱脱狠揍一次,之后拼命修城墙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美人、美酒、美食,其他啥都不在意。
策略定下,但要实行必须要有足够的粮草后勤支持,好在,前几年时间里,老朱拼命攒粮食,严格执行朱升留下的九字真言之广积粮。
首先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其次施行禁酒令,不准任何人拿粮食酿酒获利。
元帅康茂才,能力不错,你去负责兴修水利,冯国用、常遇春、徐达、耿炳文,一等一的豪杰,好,种田交给你们了。
你叫胡三舍,你爹是胡大海,正领着军队帮我开疆拓土?抱歉,那不是你可以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的理由。
当时的胡大海,正率军攻打绍兴,其他人怕老朱杀了胡三舍会逼反胡大海,因此都劝老朱饶他一次。
可老朱什么人?典型的吃软不吃硬,一个个都不愿意动手是吧?劳资自己来,亲手操刀子砍了胡三舍,完了也没见胡大海敢炸刺儿。
而经过前几年拼命的攒粮食之后,府库充盈,军粮充足,接下来,便只等大战开启。
也就在这一年,天完政权大臣陈友谅杀上司倪文俊,挟持徐寿辉,率军攻占太平、采石,淮西二十四将之花云战死。
太平、采石被克,应天近在迟尺,陈友谅瞬间觉得应天唾手可得,于是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杀上司称帝什么的不说,但杀完上司转身定个年号叫大义……这操作是真迷,只能说友谅你膨胀了啊!
随后,陈友谅积极联络张士诚,一起夹击应天,并表示可以一起平分朱元璋的地盘儿,但最后结果嘛,张士诚表示不干。
倒不是老张眼光多好,而是人家纯粹不想折腾,所以,朱、陈大战的时间段中,老张稳定吃瓜看戏,哦!看着看着自己成瓜了,妥妥悲剧一个。
张士诚:“……”
你这么说话,我不要面子的吗?
张士诚先撇开,且说老朱知道陈友谅大军连克太平、采石之后那个急啊,火速聚将议事,这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怎么办?大家伙拿个主意吧!
对此,众将说什么的都有,有建议老朱避敌锋芒,放弃应天以图后事的,有建议据城死守的,甚至有建议投降的。
好家伙,这特么是真勇啊,老朱可能记不住别人,但这类人肯定记得牢牢的。
殿内众将吵得没完,老朱是冷眼旁观,转头却见刘伯温一言不发,安静喝茶……得嘞,既然你这么出挑,那你就来说说看法吧。
刘伯温瞬间破功,但见朱元璋目光炯炯,不想被当场办了的话自然得拿个主意。
刘伯温: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朱元璋:说人话!
刘伯温:……引君入瓮,用伏兵取胜。
于是老朱满意点头:善!
接着,老朱利用手下大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的关系,让康茂才修书一封给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在江东桥那座木桥那儿接应。
人一定不能飘,真的!
老陈可能觉得自己实力雄厚,这不?连在朱元璋麾下地位不凡的老朋友康茂才都愿意充当内应了。
所以压根儿没怎么怀疑,拿着信就兴冲冲往两人约定的小树……咳,江东桥跑,结果到地儿才发现,什么木桥?这是石桥啊魂淡!
可惜,为时已晚,约定接应的人没等到,反而等到无数以逸待劳的朱元璋麾下兵马。
是役,陈友谅大败而逃,史称:龙湾之战。
战后,老朱从容收复太平,并占据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
第二年,老朱率军直取陈友谅老巢江州,陈友谅再逃武昌,江西及湖北东南部全被老朱占据。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北方红巾军内部分裂,势力大大削弱,张士诚知道后,乘人之危,派大将吕珍出兵安丰,刘福通无力招架,只能向朱元璋求救。
老朱随后率军赶赴安丰,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可惜刘福通和大部分北方红巾军都已经战死,所以此役老朱根本没捞到什么好处,只救回一个累赘—韩林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福通和韩林儿皆被朱元璋麾下大将廖永安溺死于瓜洲江中,对此,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