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提到过华夏文明史,咱们的老祖宗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之一。
先是统一黄河流域,然后又向四面八方扩张,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文明,最终形成了现在大统一的国家。
但文易必然不能按照真实历史写这本书,因为百越包括俚人的祖先都是被华夏文明打败的古文明后人。
如果真这么写,那双方就是世仇,还怎么大融合?所以他编写的华夏文明杜撰了许多历史。
比如,百越、俚人也是华夏后裔,他们的先祖就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
你说需要史料证据?可以啊,黄帝打败蚩尤,蚩尤残部就逃到了南方。
后来唐尧的儿子丹朱和虞舜争夺帝位输了,也带着自己的族人逃到了南方。
大禹治水的时候也来过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
商代夏的时候,很多夏朝子民逃难到南方……周灭商的时候同样有很多商人逃过来。
而且商人不光往南方逃,还往北方逃……比如箕子就去辽东建立了朝鲜国。
箕子朝鲜后来分裂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所以辽东以及更北部的部落基本都是箕子的后人。
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
继续说回南方……
逃难到南方的华夏后裔也渐渐壮大,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就有了越国、吴国等国家。
后来的楚国就是落魄的中原贵族和南方华夏后裔一起组建的。
反正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一个意思:文明兴起于华夏,所有的异族其实都是华夏炎黄的分支。
既然原本就是一家人,现在重归一处不是很正常吗?
这本书里当然有许多漏洞,可那又怎么样?你能证明这本书是假的吗?而且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千年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
可到那时候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
而且他提出华夏文明这个概念可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大融合,这只是第一层作用。
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后续对文化进行改造。
华夏文明能屹立不倒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始终在不停的自我革新,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学派诞生。
这些学派把自己的精华输送给华夏文明,然后就退居幕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华夏文明就带着这些精华继续前进。
就以诸子百家为例,它们大多都消失了,只留下一段辉煌的传说。然而他们的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华夏文明。
秦朝完成了地理上的大一统,汉朝则借助儒家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这个时候儒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应该留下自己的精华退居二线,把老大哥这个位置让给更合适的学派。
然而一个全新学派并没有那么容易诞生,儒家不但没有退,反而更进一步到宋朝的时候真正的‘独尊儒术’了。
虽然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时期,然而瘸了一条腿走路,也让它成为最被诟病的王朝之一。
文易要做的就是送儒家去它该去的地方。
可要送走儒家不是嘴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必须要拿出一个比他更优秀的思想体系才行。
文易有这个能力吗?
虽然他是穿越者,但也不敢狂妄的说自己能拿出比先贤还要好的思想理论体系。
他脑子里面确实有很多先进的观点,可他没有能力把这些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
所以要改造文化就只能另辟蹊径。
我没办法创造出更先进的理论体系,但我能找个筐把所有的思想都装进去。
说白了就是找一个更大的概念,把诸子百家都统合到一起。
而能够担此重任的,非‘华夏文明’莫属。
儒家文化很厉害是吧?那也只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在这一点上和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是一样的。
你们都是为华夏文明服务的。
而且现在孔夫子的真意还没有被曲解,儒家也不是真的一家独大。
汉朝施行的一直是外儒内法杂以黄老思想和兵家思想等,是多家思想并重的局面,自然也是提出华夏文明这个概念的绝佳时机。
晚几百年儒家已经一家独大,在想这么做就会被当成笑话看。
当然,这个容易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想完成这一点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
眼下他只是提出这个概念,为后续改造打基础。
但他一点都不担心能不能改造成功,只要他够强,有的是人帮他完成心愿。
什么叫皇帝?晚上做个梦第二天早上就能实现,这就叫皇帝。
吴仪等人并不知道文易的这一重计划,但并不妨碍他们竭尽全力的推广这本书。
阆湖移民基本都认识简体字,对文易最忠心,是最好的宣传人员。
吴仪就免去了他们所有的体力活,专门跟着古义学这几本书的内容。
也不需要他们有多深的理解,能照本宣科的念出来,会喊几句主公万岁、我们要感谢主公之类的口号就可以了。
等把他们教会,就分成许多组去各个村庄进行授课,尤其是土人那里更是重点中的重点,派过去讲解的都是最机灵的那种人。
原本古义还担心百姓无法接受这种激进的思想,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百姓们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听的津津有味,每到下午上课的时间就主动搬着小板凳过来听,根本就不用人催促。
这让他很是不解。
还是后来文易给他解了惑:百姓没有读过书,他们根本就不懂这些大道理。
他们不在乎汉人和俚人有没有亲戚关系,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就行。
真正心中抱有成见的是读书人,书读的越多的人心中的成见就越深,也就越难以接受新思想。
而且这个年代百姓的没有娱乐措施,几乎没有精神生活,华夏简史上的历史故事看起来简单,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华夏文明的故事性也很强,也有同样的效果。
但不要以为这样就起不到宣传效果,恰恰相反,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才是最强大的。
随着这些故事深入人心,东宁岛上汉人、俚人、土人的身份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最终都会变成华夏文明的一份子,炎黄子孙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