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新编》的前两卷黎汉明已经抄录完成了,不光如此,他还在其中夹杂了一些现代知识,所以整本下来,比起原版不仅没有少,反而还多了不少,让他用来打开这个时代思维完全是没问题了。
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黎汉明要想改变这个落后的朝代,就得不断发展各方面,而要发展,就得需要相应的人才才行。人才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教育而来。
发展一个国家不是靠黎汉明一个人拿出各种资料就可以的,得群策群力,得集思广益。
普及教育不光在军中,还得惠及劳苦大众,不然也是白瞎。
想到此,黎汉明把训练的事交待下去后,便带着《博物新编》回到了府衙。
“参见明王!”
黎汉明进到府衙议事大厅的时候,发现人还不少。
坐下后,黎汉明便有些好奇的问道:“最近这是又有什么想法了?”
军政府成立后,他们的职能也随着官职具体的定位了下来,一般情况下都是各行其是,就算有交集也只会是两个部门之间的讨论。
一般只有遇到大事时,才会集体议事讨论。
这样不但效率起来了,问责也很清楚。
“回明王,农忙就快结束了,夏部长的意思是关于普及教育的事情可以开始办理了。”胡钟闻言看了看左右后上前一步拱手回道。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看向夏文炯,道:“夏部长,你有何规划吗?”
“回明王,下官的意思是,在乡学县学等体系还没建全之前,各地族学暂不废除,可以采取由军政府派人入各族学监督或者由军政府出资买下各族学来改为乡学的方式来处理。”夏文炯闻言上前一步回道。
“可以!”黎汉明闻言想了想后便点头同意了,还是那句话,他如今缺人,各方面都缺,还做不到大力铺开的程度。
现在最当紧的是提高识字率,至于专业知识方面,黎汉明打算专门建立一所学校来教导。
想到这儿,黎汉明拿起桌上的两份资料递给夏文炯说道:“这里有些教册,第一本是《博物新编》,给学子们增长见识之用,你刊印之后,给每个书院每个学子都下发一本,不管族学县学,都发。另外,给军营那边先刊印一些出来。”
黎汉明准备采取广撒网,多捞鱼的策略,先给学子们一本,等新学建立起来后,再告诉他们,感兴趣的就来。
这样不但能让所有学子们增长见识,还能以引诱的方式引来感兴趣的学子。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人,就算黎汉明招来了也是浪费。
“这第二份是关于断句的一种方式,上面都有详细说明,你们下起研究后,尽量教给每个书院,以后你们的每一份奏报,都要用上这样的断句方式。”
第二份资料就是标点符号,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
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在这古代教育不能大规模普及的原因,除了汉字的繁难外,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给未加学习者造成阅读的困难也是一方面原因。
不说其他的,黎汉明收到的奏报之类的,也是通篇看上去一大片,他看着麻烦,所以一般会让人直接念。
“这个好!”夏文炯看着有关标点符号的资料,顿时眼睛一亮。
先前那本《博物新编》他看着没什么感觉,但是标点符号就不一样了,如果按照写书信时按照自己的意思标注后,就不怕别人看岔了。
其他官员听到夏文炯的赞叹,也立马围了上去,不一会儿便嗡嗡的讨论了起来。
黎汉明没有理会他们,交待了几句后便离开了。
本来他想把汉语拼音也拿出来的,不过黎汉明忽然想到这个时代的语言不是那么统一,什么西南官话、北京话、南京话等等都不一样,如果他忽然拿出一个新语种的话,搞不好会适得其反。
毕竟,汉语拼音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而普通话又是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贸然拿出来不是新语种是什么。
所以,黎汉明仔细想了想,决定还是先等一等。
..........
紫禁城,养心殿。
虽然漫长的冬季渐渐离去,春天的暖意开始洋溢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但已是高龄的乾隆仍然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
“太上皇,和大人求见!”正在龙榻上打盹的乾隆被太监福喜给轻声叫醒了。
“和珅?”乾隆闻言动了动身子,有些疑惑的问道:“这个时候下朝了吗?他来干什么?让他进来吧!”
“嗻!”福喜应了一声后便走到门边叫道:“和大人,太上皇宣你觐见。”
“有劳!”和珅笑呵呵的感谢一声后,便小跑着进殿跪下道:“奴才叩见太上皇,给太上皇请安!”
“行了,起来说话!”乾隆挥了挥手道。
“嗻!谢太上皇!”
等和珅起身后,乾隆才问道:“你怎么来了?”
和珅闻言立马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折,双手恭敬的递上后回道:“启禀太上皇,湖南急件,福康安于四月初五病死与军中。”
“什么?”乾隆闻言顿时一惊,立马一把抓过奏折打开看了看,悲痛万分的道:“天妒将才啊!”
和珅、福喜见状,立马跪下劝慰道:“太上皇节哀!”
“拟旨,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配享太庙,并建立专祠以致祭!”乾隆面色沉重的叹了一口气后下旨道。
“嗻!”和珅和福喜二人闻言,连忙俯身应道。
乾隆有些烦躁的挥了挥手,道:“起来吧,和珅,你来说说,如今福康安一死,谁来督办西南的军务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