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怒怼群臣,新帝护宋楚宁(1 / 1)

宋福福听了张敏娟之言,却不得不对她提醒道:“娘亲,尽管你悲天悯人,一片好心,但新帝的防备心很重的,我怕新帝知道咱们这么做,会怀疑我们居心不良而秋后算账的……”

宋福福的话一说完,全家人都十分的担忧。

“小弟说的也有道理,就算表面上,新帝不惩罚我们,以后也是说不准的,自古伴君如伴虎,皇上和老虎一样,防备心出奇的重,在乎的只有他的帝位,哪有什么君臣情分?”宋平也觉得宋福福的担忧是正确的,不得不防。

二皇子这个人,为了除掉镇北王,处心积虑,如今自己一家也和镇北王一个身份,又焉能不防呐?

宋楚宁和张敏娟也为此事忧虑,好不容易当上了镇北王,一家人幸福安康的活着,绝不能因为这事而弄没了。

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如果不这么做,阿暖的人情难还,大澳国那么多受灾老百姓也将死去,于心何忍?

“罢了,思来想去,即便以后新帝猜忌我们,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这些老百姓都是无辜的,不能就这样枉死。”最后,宋楚宁决定,借粮帮大澳度过危机。

至于以后,新帝怎么对付他们一家子,那些,都管不了了。

张敏娟听了,也觉得宋楚宁说的对,她说道:“正是如此,新帝怀疑我们,是我们没办法阻止的,我们和阿暖的缘分,也是上天注定的。”

“即便我们不借粮食给她,迟早新帝也会查到我们和阿暖是朋友,到时候,还是不会放过我们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提前搭把手,救救这些无辜的百姓!顺便,也给阿暖一个交代!”

张敏娟想起之前阿暖为了保护自己,不惜以身犯险,去刺杀镇北王,差点就丢了性命。

如今,她国家有难,自己又怎能见死不救?

她做不到!

三个孩子一向都听从张敏娟的话,这会也都觉得张敏娟说的有道理。

以后的事情,谁也算不到,与其瞻前顾后,不如先解决眼前的事情。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京都,一些大臣都怀疑宋楚宁通敌,于是纷纷联名向新帝弹劾宋楚宁。

上朝的时候,大臣们纷纷进言。

“皇上,镇北王不经朝廷同意,擅自资助敌国,居心叵测,应该严惩不贷。”

“皇上,敌国发生灾情,本来就是上天惩罚他们,暗中相助我国。而如今,镇北王却违背天意,资助他们,微臣怕上天会降罪于皇上!”

“皇上,镇北王这是通敌,应该立即解除他的兵权,不然一旦叛乱,可就酿成大祸了!”

……

大臣们都极力反对宋楚宁借粮食给大澳国,帮他们度过危机。

谁知,新帝一听,却冷笑一声,直接怒斥他们道:“你们不分青红皂白,就随口攻击镇北王!你们可知道,镇北王为朕立下了多大功劳吗?”

“看看,这是大澳国不日前呈给朕的谈和书,书中说,大澳国十分感激镇北王的慷慨解囊,资助他们粮食,帮他们度过难关,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大澳奸臣因为灾情,早就已经蠢蠢欲动,窥视我边疆,欲发动战争,幸得镇北王援手,才转危为安,故而愿同我国永修和平!”

“你们这些人,都给朕好好的看一看,不要整天就知道唇枪舌剑,镇北王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你们却诬陷他通敌,真是岂有此理!”

说完,新帝就把大澳国的谈和书,让太监递给群臣观看。

群臣看了,议论纷纷。

有的大臣却还是抨击宋楚宁,说谈和书没用,大澳国随时可以打过来。

“皇上,以镇北王的本事,还会惧怕大澳国吗?之前,镇北王可是大败大澳军队,取得大捷的。如今,怎么能以这种进贡的方式取得和平呢?”

“微臣以为,镇北王此举不妥。尽管取得了一时的和平,臣恐以后,大澳国又发生天灾,会得寸进尺,如法炮制的要挟我国向他们纳粮!请皇上三思!”

说这话的是刘御史,他一向嫉妒武将的功劳,自以为自己口才了得,就想以三寸不烂之舌,来打倒宋楚宁。

新帝听了,脸色很难看,毕竟这位大臣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他考虑的也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但新帝更在乎眼前实实在在的功绩,他眯眼看了刘御史一眼:“刘大人,难道大澳国发生天灾,他们主动来求和,我们置之不理,然后眼看着那么多大澳灾民死去。”

“然后,让那些奸臣进犯我国北疆?再让镇北王率领三军,去抵抗他们?你可知道,这样做即使取得了胜利,寡人的三军将士又将死去多少?”

“难道这不是朝廷的损失?难道这些将士的性命,就该这样白白的丢掉?自古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镇北王正是为了两国人民考虑,才借粮食给大澳国,以缓冲危机!”

“同时,也让我们将士和百姓免去无谓的牺牲。至于,你说的以后大澳国会如法炮制的用这种方式来要挟我们借粮食给他们,这是不可能的!”

“这次和谈,并不是要挟,而是,镇北王出于人道主义,自愿接济他们,让他们感恩戴德,敬重寡人,不再有侵犯我们的野心!”

“大澳国的谈和书就是铁证,你们也都看到了,还需要着质疑吗?”

……

新帝正声厉色,言辞犀利的狠狠驳斥了群臣。

群臣一个个都老实了下来,没有一个再敢弹劾宋楚宁了。

次日,新帝决定,带户部官员去北疆巡视一番。

三天三夜后,终于到了宋楚宁镇守的北疆。

看到一望无际的,黄灿灿的稻谷,掌管农业的官员十分的惊诧,他跟个小孩子似的,把稻谷抓在手里,看个不停。

“这是什么品种的稻谷?怎么会长的这么大,这么多?本官真是闻所未闻呐!”

一路上风光秀丽,新帝和那些户部官员都对宋楚宁管理的北疆十分的满意。

田里的稻谷,更让官员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