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动作一番之后,那些被下狱的人被抓后,后来要搞事情的人也并没有怎么出手,沁幽兰连忙趁这个机会,去调集新的一批粮饷去旱灾区救灾。
等到赈灾的钱粮发到灾区之后,灾区那里的不安被平复了下来。
人们等来那么久,终于等来了生机,朝廷这一次的救灾延误其实他们是不怎么清楚的,只是知道,没到灾时,朝廷是必定会出来赈灾的,所以他们遭灾了之后,也就安心等着救灾。
以往也不是没有像这一次一样,救灾延误出事了的,所以他们其实也已经对于这一的救灾时间习惯,觉得稀松平常了。
而因为沁幽兰后来的补救及时,让后来的那些粮商们没有办法囤货居奇,所以粮食的价格没有被抬高,市面上也没有出现断粮才情况,没有出现粮食有价无市的情况,所以这一次的灾情很稳定。
在救灾很顺利的结束之后,沁幽兰松了一口气。
这一次,在朝中上朝之后,沁幽兰就开始了强制推动称帝的事情。
朝廷上,沁幽兰让礼官唱出了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功绩,然后宣布了她在不久之后,就会去宗庙封禅,退天下称帝,那个时候,天下就要正式进入帝制。
反对者意见皆不录用。
朝堂上顿时满堂哗然。
自然是有大臣反对的。
有一早就已经对这种情况有过商量的,立马推出了同盟早就准备好的马前卒,想要上谏一番。
沁幽兰先让人将第一次上谏的人压下之后,那些在背后推动反对沁幽兰的人,见事不成,就自己也站了出来,毕竟他们的分量可是比原先那一群被压下的大臣有分量多了,难道那些兵卒们还敢对他们怎么样。
所以他们就站了出来,开始也加入反对沁幽兰的大军。
沁幽兰见这个时候,就差不多是时机成熟的时候了,现在站出来的那一批人,可以说是就是在背后反对她的主力,这就刚刚好。
沁幽兰自然也是叫人押下了他们,这一群人还不知道死到临头,他们依然还是很强悍的反对沁幽兰,沁幽兰在对他们说过最后一次劝谏之后,那些人依然没有放弃反对她的意思,本来朝中有些人这个时候就已经察觉出一点什么了,这个时候沁幽兰十分微妙,朝堂上的气氛也开始陷入了一种风雨欲来的先兆中。
有一些聪明的人,就已经开始了站了后一点,以免被波及到。
而沁幽兰这个时候果然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那些依然强硬反对她的人之中,她挑了几个在她来说,已经是确认是以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人,沁幽兰命令军士们,将他们拖下去,斩了。
责怪时候的兵士们还有犹豫,毕竟那些要他们斩首的人,在这个国家来说可是重臣,他们可不敢担下到时候会出的祸。
沁幽兰见到那些兵士们犹豫,更是不能忍了。
虽然军队的大权是在她的手上没错,但是在朝堂大殿之上,那些军士只是为好看,所以随便分封的一些贵族子弟家的,也就是简称官二代的子弟们,组成御林军。
主要的职务就是为了护卫王宫的安全。
但是,王宫里会有说明不安全,真正的安全都是交给暗卫,唐家的人去做的呢。
那些御林军也就是为了好看,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一下王宫的威严气度,事实上,这些人对于沁幽兰来说,真的是没有什么用。
不过也没有关系,毕竟她是有着高强武功在身,小公主与冷子亦也有暗卫很好的保护了,所以在王宫中根本不会有什么不安全的。
只是,那些御林军现在对于她来说,也实在是没有什么用了,在关键的时刻都不听她的话,,也好就趁现在换了那一批人,让以后御林军的人也换上她的心腹。
现在可不是她在排除异己,而是那些人将把柄送到了她手上,这一次,他们可以不听她的命令,以后岂不是会一样,在关键时刻还指望他们什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铲除他们的借口了。
也不用担心,对于以前的那些老贵族们,以前要安抚他们,让安心在天启国这里安家落户,不要再想以前的国家的时候的荣光,现在,因为天启国已经平定下来了,那么这一群已经不容于天启国的人,就可以消灭掉了,毕竟,他们可是密谋着怎么推翻她,沁幽兰怎么可能会对想要对付自己的人手软。
于是沁幽兰走下了王座。
她拔出了自己佩戴在身上的宝剑,一剑诛杀了那个她下令推出去斩首的大臣。
鲜血顿时洒满一地,大臣们都惊讶的后退了一步,人人惊讶的看着沁幽兰,有一些比较胆小的,竟然已经开始两股战战。
沁幽兰轻蔑的看了他们一眼,然后说到:“御林军首领王令不从,现在革去御林军首领职务,旗下人等,一概革除。”
然后沁幽兰又从新安排了新的人上任了御林军的首领,与其他御林军。
这个时候换上的,自己就是完全的她自己的人了。
已经被革除下来御林军首领与其他人自然是不服的,于是在庭上开始抗议,甚至是不愿意离开朝堂,想要一直站在这里,想要沁幽兰收回成命。
可是他们不服又有什么用,因为事实上的军政大权,甚至是整个天启国的一切运作,其实沁幽兰都是掌握在手中的,只是很多热闹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对她的事情有了很大的错误判断,所以当沁幽兰一声令下,那些新的御林军人员上殿替换上他们之后,他们只能傻着眼睛,看着自己被新的御林军首领,命令那些御林军将他们押了下去。
他们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连忙向沁幽兰求饶,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他们被全部驱赶出朝堂之外,等到他们回过神,已经站在了王宫大门之外,彼此相互瞪着眼,门前的守卫的士兵执着长枪,庄严的站在城门前尽责的守护,那屹立不动的身姿,以及对着他们的长枪上泛着的寒光,无一不像是在对他们笑话。
王宫的侍卫们自然也是收到了命令,虽然这些人以前是宫里高高在上的御林军们,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
所以有守卫的侍卫喝出声:“喂还站在门前不走,王宫禁地无关人等不得擅闯。”
说着楼上的那些侍卫军甚至已经开始架上了守城器械,只等着他们再不走就射杀。
那些泛着寒光的箭尖对着他们,他们顿时打了一个机灵,立马离开了王宫大门前。
原本王宫进出的城门广场,甚至是王宫周围附近三十尺内,都是不能有人靠近的,如果有人无故靠近,在警告不听之后,就会开始驱赶,如果驱赶不走,甚至是反抗的话,就会启用守城的时候那些守城的器械,到时候弩箭齐发,就算是再会蹦跶也被射成刺猬了。
纳西而一件被革除的御林军们连忙离开了王宫禁地。
在他们离开这里之后,他们在王宫广场前的一处酒楼上聚集。
王宫广场前就是一条街,在规定的不准进入的王宫禁地范围之内,是没有任何人事物的,但是在出了这一个范围之后,因为靠近王宫,经常有达官贵人出入,所以自热热热的就形成了一条街,而这一条街上,其实大多数也是那些达官贵人们的产业因为除了他们之外,可没有人有胆量与能耐在这里经营了。
当然也有例外。毕竟这并不是圈定了是谁的地方的,所以,也有一些沾亲带故的,有关系的一些豪强在这里也站住了脚,不过这样的人极少。
那些御林军们上到酒楼一个包厢坐定之后,立马面面相觑。小二上来问需要点些什么了,他们就随便开始点了一些酒宴。
小二笑着退了下去。
平常这些人他们也认识,他们是王宫的侍卫,经常在这里出入,那些小二哥们自然都是认识他们的。
只是今天似乎他们来得有一点早,距离他们平时下班的时候还没到呢。
小二哥他们自然是不知道朝堂上发生的事,朝堂上发生的事,如果没有特别的关系的人,要立时知道里面都发生了什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小儿退下之后。
终于沉闷的气氛也稍微缓解一点。
但是依然没有人说话。
其实,他们都是给贵族,或官宦世家的子弟,平时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的,而因为朝中关系复杂,所以虽然他们是同为御林军,其实也是彼此之间都是各有派系的。
但是这一次被沁幽兰不由分说的,一下就全部撸了下来,虽然一下子他们就成了难兄难弟,但是现在他们都还在懵逼着的,所以没有人说话。
这个时候,酒宴被送上来了。
看着香喷喷的酒宴,于是有人说了:“先吃吃。”
小二拿着他们的打赏欢天喜地的退下去了,他们也开始大快朵颐。
喝了几杯酒,吃了饭菜下肚之后,终于有人打开了话匣子。
“诶,你们说陛下是怎么回事,说撸人就撸人,一点情面也不讲。”
这还不是最关键,最关键的是在于,沁幽兰在庭上杀了庭公。
庭公是九卿之一,按道理来说,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会被国君当成眼中钉的,毕竟九卿局相当于是说,是国君的家臣了啊,谁还会对自己的家臣用这么狠的手段,就算是有过错,也只不过是小惩大诫,这么可以这么不留情面呢。
虽然他们也知道,其实庭公一直都在安定里反对沁幽兰称帝的事情,只是关于沁幽兰称帝这一件事情,其实他们也是看出来不妥的。
国君想要将这个国家一手掌控在自己的手掌之下,这样就势必会和明天这些管理国家的大臣们有冲突的,本来一个国家里分工也都已经是很明确了,大臣们协助国君治理国家,而国君则负责协调大臣么之间的不和,稳定天下。
现在沁幽兰这样想要一手抓,岂不是想要乱了规矩,难怪大家都会反对她了。
本来她是一个女人,当上国君就够不妥的了,但是支持她的天启国的人也没有说什么,甚至她原先的东兰国的人也是很支持的她,形势比人强之下,现在的人,有哪个可以和天启国对抗的,所以才没有人反对她当上这一个国君。
不然,如果她势弱一点的话,那是势必要有人让她选拔出一个国君,扶助她的王夫当上国君的。
大不了以后再由她生下的孩子来继承王夫之后王位,沁幽兰身上的王室血脉这一点,他们还是很认同的。
只不过沁幽兰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也没有办法去这样做,所以才眼睁睁的看着沁幽兰当上了这一个国君。
而现在,更是要超出伦常,乱了朝纲了。
话题一打开了,就有人忍不住了,最让他们在平时未必是同一起进出的,但是现在确实有着相同的观感。
有人附和着说道:“这一次,陛下将我们都革除出了御林军,诸君以后哟啊怎么办”
这就说到关键点上了。
他们当然是不愿意就这样被革除出御林军的,就算是原先的御林军的职位,也是他们托了关系才当上的,御前侍奉,这可是一个美差。
于是有人说到:“诸君说说看,家中长辈必定也是有着一些门路,外面自然也是不能就这样被逼下了,但是逼下现在正在震怒中,这个说活的差事确是不好使啊。不如,结合各家的长辈的脸面,一起向陛下求情。”
毕竟,如果有那么多的大臣都联名为唐慕求情的话,说不定会有转机,沁幽兰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那写老臣们的脸面还是顾忌一二的吧。
“这个主意我看不错,其他人你们怎么说”就有开始赞成了,并且开始拉拢同盟了。
“我赞成。”
“我赞成。”
“”
在这样的形势下,自然是识时务的人都比较多的,除了那些还思虑的比较深的,基本上都已经赞成了。
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抱团的,只要人多,到时候就是法不责众,会受到风险的几率也就更小一些。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差不多相同,就有人一口将这一件事情敲定下来了。
那些在此时还没有开口说话的,相信回去之后,也必定是会向自己家长辈回报,到时候,才是他们那些老家伙要商议定的事情,而他们现在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