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践踏(1 / 1)

谋明 淡墨青衫 3120 字 28天前

梁世发戴着北方人习惯的凉帽,穿着土灰色的圆领长袍,装扮成流落在京师官员的长随伴当,神情略有些紧张和不安的在南城行走着。

尽管有大量官员南逃,但也有相当多的大明官员,总数在千人以上的京官选择了留在京师。

这其中已经有不少官员重新回自己的衙门入值办事,也有不少官员逗留在南城或北城一带,准备观看一段时间的风色。

相对于李自成进京后的表现,到目前为止,从五月底陆续进入京师的满洲人,显然在军政事务上更纯熟老练,也就更加的得人心了。

北方地方,清军所至之处并没有如往年那样到处烧杀抢掠,相反,清军所至地方原本的明朝官员照常留用,知县仍是知县,知府还是知府,只有总兵,巡抚,道员之类的要紧官员,他们是陆续换上了自己更信的过的汉军旗的汉人为主。

在清朝开国之初,刚进大明境内时,大量任用的地方官员多半是汉军旗人。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既可以与当地士绅力量沟通勾结,利用大明的地方力量安定地方,利用地方的财力物力人力,又使得汉军旗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没有沦为废物之流。

要知道论纯粹的战力,汉军旗不仅比不了满洲八旗,比起蒙古八旗也要逊色一些,更不要提和三顺王和吴三桂这种明军中的精锐相比了。

但论在地方为督抚,替大清守备地方,剿灭小规模的叛乱,汉军旗的汉人们发挥的作用可是比满洲八旗要大的多。

至于投降的汉军,他们想要更大的地盘和好处,对清廷的忠心却又是比不过汉军旗人。

京师之中,也是和地方大体相同,真正的核心部门都是满洲旗人为主,但发挥作用的则是投降的汉官,而真正主事的则又是汉军旗人。

比如内院之中,现在有宁完我和洪承畴,同时又有冯铨等降官,真正说话算话的,并不是洪承畴,当然也轮不到冯铨,而是宁完我这个汉军旗人。

六部之中,大量的官员缺位,不少官员选择投降合作,更多的则是观风望色。

但随着清廷诸多举措相当纯熟,显示了清政权是一个合格的,拥有自己独特风格,驭下有道,进退从容的成熟政权之后,越来越多的官员也是选择了和清廷合作。

最少他们现在还有一层遮羞布,清廷在表面上是宣布入关是平西伯吴三桂请求,入关替大明天子复仇,剿杀流寇。

这叫很多文官想起申包胥的哭救秦廷请兵的故事,而清廷明显会赖着不走,和秦国故事完全不同,这便是没有人想起来了。

梁世发现在行走的是南城,他此次进京携带着不少金子,银子带的太多便是太显眼了,除了本人外,尚且一个情报组和一个行动组和他一起陆续进京。

他们伪装成长随,仆役,或是困守在京师的江淮行商,主要的目标便是刺探八旗兵的动向,是否出兵,出兵的数量,行军的目标等等。

这个任务相当艰巨,毕竟梁世发等人在淮安一带打探消息和行动时,背后有云梯关的旗军支持,另外算是在本乡本土,行事好歹是有底气。

到了京师,就是两眼一抹黑,几乎什么都不懂,处处陌生。

倒是朱万春在此事上帮了不小的忙,朱家在南京的关系稳固,在京师也是有不错的关系网络,闵元启也并没有欺瞒朱万春,直言要派人到京师打探消息,朱万春便是开了张单子,都是朱家的故交好友,可以用来打开京师局面。

当然朱万春的信也是略有隐瞒,只是说朱家派到京师的人,用来打探消息,看看清国下一步的打算是如何,也是要研究一下北方的局面。

身为淮安顶尖的大豪商,作一些情报刺探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有人怀疑。

梁世发身边的人有一部份是按朱家的关系分别安置下来,有几个随着他不远不近的在南城地界活动。

原本的内城已经不准汉人随意出入,就算是南城也是人烟稀少了。

经过闯军入城和清军入城两次变化,城中很多商行铺面都直接关门闭户,买卖是暂时停止了。

很多口外商人直接停止贸易,南货铺子也是大半关闭,只有京师原本的一些小店铺,因为民生相关,经过短暂的关闭后又重新开业。

就算如此,街面上也是人烟稀少,哪怕是在正阳门外东西大街,原本大明境内最繁荣热闹的地界,此时也是行人三三两两,并没有多少人在街道上随意行走着。

偶尔会有满洲兵经过,路过的行人脸上都有畏惧之色,所有人都下意识低下头,缩着肩膀,站在道路两侧躲避。

梁世发还是头一次见辫子兵,心中不乏好奇,但他也是和京城中人一样,低头缩肩,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这些夷人兵丁。

这些辫子兵是多半戴着结着红缨的大帽,穿着青色或灰色的箭袍,腰间佩着腰刀,马匹左右两侧是长大的步弓和装满箭矢的撒袋,身上还挂着小刀和水壶等杂物。

他们呼啸而过,嘴里说的是众人听不懂的夷话,看到路边的汉人时,脸上挂着轻蔑而不屑的鄙夷之色,甚至稍微有人碍事挡路,这些八旗兵就是一马鞭抽打过去,看到人被打翻或是惨叫时,这些八旗兵就是哈哈大笑起来。

梁世发眼底深处隐现怒色,但他很快也是收敛了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兵马欺人之事又不是第一回见,不要说这些女真人,便是汉人乱兵对待起自家人来其实也是一码子事,并没有太多不同。

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有一种渴盼,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这样的乱世。

在二十几年前也就是梁世发还是孩子的时候,万历年头只是隐隐听说辽东有女真人在闹事,但距离大河卫几千里之远,根本没有人放在心上。

那时候天下大体太平,虽然也有少量的土匪,山东也有响马,但都闹不成大气候,运军虽是辛苦,但万历年间的日子总体来说是过的还过的去,民户们隔几天就能吃一回荤腥,或鱼或肉,好歹能解解馋虫。

军户们要苦一些,但隔十天半个月割半斤肉还是办的到,大人孩子们多半还都能吃饱肚子,两稀一干,不至于饿肚皮。

一切是在加征辽饷后发生变化,朝廷加的有限,但底下的士绅将自己的那份转嫁给百姓们,官府又额外加征,层层加码。

朝廷加征的辽饷,在民间最少是翻了几倍上去。

那时候人们日子已经难过了,到天启年过后换了崇祯年,人都说皇上雄才大略,上来就诛了魏阉,大明要中兴有望了。

可很快京师被围,天下骚然,然后便是流寇大起,到处祸害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只要被流寇经过的地方,女人受辱,老人孩子被害,精壮男子被杀或是被裹挟为寇,一个地方多少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然后就是东虏多次入关,也是和流寇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留。

接着就是加征辽饷,加征练饷,人们的生活越过越难,几乎没有办法填饱肚皮。

到如今,大明二百多年的京师沦为蛮夷之手,那些曾经臣服在大明治下的蛮夷却是在这座凝具了大明二百多年的精华和骄傲的城市中耀武扬威的经过,汉人们却是蜷缩在街角路边,毕恭毕敬的向着这些夷兵让避行礼。

梁世发的内心仍是在愤怒着,在北上之前,闵元启曾经和他说起过东虏之事,他对这些残害大明的蛮夷当然也是充满警惕和愤恨。

但语言的力量是比不过眼前亲眼看到的一切,哪怕是在大河卫无恶不作的客兵都没有这种八旗兵给梁世发带来的冲击和伤害来的大。

客兵只是打粮征粮,抢掠民财,满足私欲。

但梁世发在这些夷兵眼里,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看羔羊般的高高在上,和长期冷血杀人带来的凌厉杀气。

那种高高在上和鄙夷之态,完全就是将所有汉人视为猪狗牛羊,根本未将他们看成是同等的人类存在。

这种鄙夷和压制,令得梁世发的呼吸都感觉困难了。

从有记忆开始至今,梁世发没有感觉象今天这样屈辱过。

被贵人喝斥辱骂,被上官训斥殴打。

被人白眼相加,斥之为穷运军时,他也曾有类似的愤怒和屈辱,但都是没有今天这样强烈。

在梁世发按捺住情绪继续向前时,他终于想通了。

刚刚那些八旗兵的姿态之所以令自己这般愤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鄙夷和轻视并不是针对自己或是某一个人,而是征服者对被征服者,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成功者对失败者,主子对奴才……

曾经骄傲的华夏文明,中华上国,汉朝,唐朝,大明,一路传承的文明和骄傲,在此时此刻,被践踏在粪堆和泥土之中,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