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发(1 / 1)

谋明 淡墨青衫 3310 字 28天前

看到河边修船的运军们,闵元启身边的人都在摇头叹息。

很多人情不自禁的抚起后背,包括闵元金这小旗官在内也是一样的动作。

从天津至通州二百里,逆行水浅,风大难行,这二百里几乎每一艘漕船都是牵引北上,费时费力,人人都拉纤拉到后背生疮,惨不堪言。

“闵试百户?”

“韩总旗?”

河边有个人影慢慢走过来,来人头戴大帽,身上是天青色的圆领长袍,也是半新不旧的模样,腰间也是悬着一柄戚刀,腰间号牌,脚上官靴,都是显示出这人也是个总旗官的身份。

这也是在大河卫里,换了南方卫所,总旗官挑粪灌园的不在少数,根本无人将这官职当一回事了。

闵元启眯眼看过去,认得这人叫韩森,三十余岁,本百户下的另一个总旗。

其人对闵元启向来不太服气,韩森做事颇有章法,甚至是有些死板,所以不太瞧的起孟浪浮滑的闵元启,不过闵元启所在的家族曾经是世袭指挥,降袭之后也是有世袭的百户,韩森虽然不服却也无法,只是见礼之时,这个“试”百户的官称,韩钟的咬字也是异常清楚。

闵元启此前对韩森这般傲气模样很是不愤,现在倒是有些理解。若换了后世,能做事的对不能做事的官二怕也是不服,只是有人内心不服,当面却是奉迎,这韩森越是当面顶撞,越是证明不是有心机的人,应该很好应付。

闵元启拱手道:“韩总旗辛苦了,这一次是往淮安府和山阳,宿迁等水次关接粮?”

韩森一楞,脸上显露些意外之色,当下只得答道:“是,先抵淮安,空船到宿迁,接粮后到淮安府,然后带漕船回来修补,等北上的消息。”

韩森所说,就是现在北上的全部流程。明初时,太祖定制是要轻薄徭役,大明的赋税水平也确实很低,但由于财务制度设计的一团糟,反而给百姓带来不小的负担。

比如家在浙江绍兴的民户,他们的赋税按制要交到金山卫粮库,这些百姓要在粮长的带领下,自备行粮船只,走几百里把粮食送到金山卫去。

这种补给使财务制度异常混乱,大量的补给线多如蛛丝,混乱不堪,到洪武末年就撑不下去,改为用运军专送。

运军专送倒是减轻了百姓的压力,但对运军来说也是异常辛苦了。

每年年底到年初,轮漕运军要到各水次关运粮,将粮食运到主要的收粮点后,到了二月初再开帮北上,当年的十月才返回。

很多卫所运军是轮值,也有一些运军是不得休息,十月返回,休息不到两个月,又得到水次关接粮,第二年初再次北上,相当辛苦。

闵元启沉吟道:“这一次北上消息,似乎来的相当的晚?”

“是啊。”韩森不由答道:“往年此时已经出发了,最少各卫运军都在把总官提调下汇集淮安,现在这时候运军尚在各所,上头只叫把漕船准备好,何时出发,却是未定。”

闵元启道:“是不是与闯逆往京师进发的战事有关?”

韩森冷哼一声,道:“自是有关,不过这等事也非咱们能操心的,安心等着便是。”

在场的旗军差不多也是一样的感觉,迟迟不得出发,各人并未有焦燥不安的感觉,反而都是一派轻松。

闵元启眼神扫过众人,初时还感觉怪异,待看到一个个面色腊黄,身形瘦弱的武官和旗军时,心中也是了然。

虽然李闯在崇祯十七年正月誓师出关中,先是北上陕北,然后往西北诸镇进发,到二月时估计已经进入晋北,距离京师已经相当接近,闵元启只知道明朝是崇祯十七年亡国,但在几月却记不得,但按眼前这些卫所军人的表现来看,明朝灭亡也并不奇怪。

闵元启思忖之时,韩森已经知道眼前这些人的打算,当下便是神情怪异,他用蔑视的眼神看了一眼闵元启,接着沉声道:“试百户,杨世达那人可不是好惹的……莫要以为从六品的试百户会被人家放在眼里!”

“好不好惹,也要试一试。”闵元启很沉稳的道:“咱们这些人北上当运军是九死一生,在家里种田煮盐,求的就是一碗饱饭。这一碗饭得来何其艰难,咱们凭甚要白白送人?”

韩森却未料到闵元启是这般说词,当下听的一呆,闵元启带人往河边行时,韩森神色怪异,其余的旗军脸上都与适才有些不同。

每个月要被盐丁拿走二十几两银,换成粗粮是好几十石,若这银子能省下来,整个百户七百多号人好歹能多吃几顿饱饭了。

“总旗,”韩森身边有旗军道:“试百户不管怎样去试一试也好。若真的省下这笔银,咱们日子都要好过的多。”

“十来个百户,个个不交这银子,杨世达一年要损失几百上千两。”韩森冷哼一声,说道:“我适才还以为他长进了,后生还是后生。不过,他也是为了大伙儿去碰,碰去吧,别碰个头破血流就好。”

……

六千多斤盐已经装成一个个盐包,装在一艘漕船的船舱之内。

这船已经老旧不堪,走不得长程,在帐面上也是报销了。这等事当然也不是卫所旗军们敢做,多半是千户百户们做的手脚,也是为了自家出门方便。

象云梯关守御所的千户和副千户大人,每年出入淮安府数次,有时还要去南京兵部或中军都督府办公事,自家有条船是要方便的多。

闵元启跳上船身时,整条漕船都摇晃了一下,船底发出吱呀声响,他有些担心这船会不会瞬间就散了架。

十来人依次上船,各人要么盘腿坐在船舱里,要么站在船舷各处,神色均是有些不安。

往淮安也是溯流而上,好在淮水不存在枯水一说,风力也大,各人上船后将主桅硬帆用力拉升起来,闵元金和梁世发等人均擅操船,众人拿着长杆在水岸边一撑,起锚之后船头便是破开水浪向前。

闵元启站在船首处,眼看着船身破浪前行。这漕船一艘船可装五百多石粮,也就是眼前盐包的十倍数量,就算这艘船年久失修,这点重量也不必太过担心。

船行很快,两岸风光都相差不多,对岸便是海州卫地界,也是南京的中军都督府下的诸卫之一。

再往北才是灌南县和海州州城,再往西北方向走二百余里,便是徐州府所在地方。

在这个时代徐州地位并不算高,国初时太祖皇帝入集庆,身边是占据平江府富裕地方的张士诚和占据湖广粮仓的陈友谅,地盘狭窄地势低洼,北方重镇是淮安府,南边是江西的洪都等地,当太祖剪灭群雄,北上伐元混元天下之后,淮安等地拱卫南京,北方设塞王防备蒙元,徐州并不显要紧。

到此时徐州反而是相当要紧了。

其不仅是漕运节点之一,战略地位也相当要紧,北上防御山东南下兵锋,河南,淮泗,都在徐州的辐射之内。

徐州的地位,有人曾言:“南不得此,则不可图翼东,北不得此,则不可窥江南。”

这是所谓“南北咽喉”之地,也可称为华夏的腰眼,太平时节,徐州是四方中转的要地,到了战争之时,徐州便是四战之地,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伐,不得徐州就无以言成功,哪怕是现代化的战争,徐州的战略地位也是无可动摇。

以闵元启的记忆和粗浅的历史知识,他知道过不了多久,几百里外的徐州便是南明的江北重镇,防御核心,可是印象中似乎没有爆发大战,接下来淮安和扬州都未大战,只有后世知名的“扬州十日”。

至于云梯关这里,闵元启想到脑仁疼,也是想不起来这里发生过什么事。

现在的淮安卫,大河卫,在清军南下之时的反应,闵元启更是没有一点儿记录和印象。

此前闵元启还有些奇怪,过万卫所旗军,清军南下之时,就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今日遇着韩森等人,看到他们提起北上之时眼神中的怨气,闵元启隐隐也是有些明白过来。

卫所军人,求三餐一饱都不可得,家人在家饿着肚皮,他们还得一路将漕船拉纤到北方,一走经年,历经磨难苦楚,受到歧视和盘剥,皇帝在哪里,大明又在哪里?

军人理应持戈卫国,如果连军人也对国家和天子失望的话,这个国似乎亡国也并不可惜。

船速很快,时不时有浪花拍击船首,冰冷的河水拍散了,水花四溅,有一些溅落在闵元启的脸上和身上。

两岸的景致相差不多,大片的农田里长着低矮的麦苗,大河卫和海州卫,淮安卫,还有南边的东阳,宝应,扬州等地,过冬的作物多半是麦子。

大片的平原区域,方圆几百里没有超过百米的山头,特别是云梯关这一带更是如此,连一处象样的坡地都没有。

广袤的平原上有稀疏的林地,大片的农田,枯黄的芦苇下是多日前下雪之后未融化的河边残雪,还有一条条田埂,一座座村庄……眼前的情形叫闵元启眼前一热,这种时空交错之感,令他在情感上几乎难以自持。

哪怕几百年后,如果离远了看,又在早晨的话,在这一片土地看到的情形,恐怕相差也并不太多。

闵元启在后世也是这一片土地上出生和成长,眼前的一切他太熟悉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情感,涌上了闵元启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