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章看着十分的精彩,可回复大家一般看不到,我就转在作品相关了“quetzalcoatl”书友,如果方便的话,今后此类议题请发主贴,我好加精,谢谢你
----
黑火yao手榴弹又大又笨重,很不好使,除非想搞边区造的那种只有二十五六块碎片的烟雾弹。至于地雷,在明代可是广泛使用的常备武器,一点也不稀奇。放一段以前发的明代火器的东西:
嘉靖3年明朝仿制了首批佛朗机炮,就是当时葡萄牙人使用的后装子铳的火炮。佛朗机发射速度快,很适合不善肉搏的明卫所兵使用,故嘉靖元年在与葡萄牙人的新草湾海战中缴获二十余门后立刻大规模仿制。
鸟铳原本也是在新草湾海战中有缴获,可惜葡萄牙人带的明显是假冒伪劣产品,这批鸟铳都是连放了五、七响就要炸膛的货色。所以没人在意。直到嘉靖27年打倭寇的双屿之战中缴获了日式铁炮,其性能明显高于葡萄牙原产,更巧在俘虏的日人中有懂铁炮锻冶的,于是明朝正式开始火绳枪生产。当时的火绳枪管都是八棱的铁棒钻通再打磨内壁,然后在一头内壁阴刻螺纹,再拧进一颗螺丝钉,就堵好枪管尾部了。这样堵又结实又容易拧下来擦枪管。当然在管壁边上还要钻个火门,头尾要焊上准星和照门。
曾铣镇陕西三边的时候很有些发明。比如他做一个斗大的罐子,外面五彩描绘装饰,十分好看,可是里面填满火yao,还有个慢发火的装置,总之就是个定时炸弹,扔在敌人经过的地方,鞑靼的土包子们捡了把玩就会倒霉。又在地上挖大坑,里面放好多火yao,上盖一堆碎石,再撒上沙土隐蔽的和平地一样,一条引线通在竹管里引到一个钢轮发火机上(就是现在火石打火机一样的东西),敌人踩到机关,打着引线,就会挨个天女散花。明明嘉靖朝就有钢轮发火机了,却要到崇祯年间才有人发明燧发枪,历史果然随机出牌。
明代的军队,南边人喜欢用鸟枪,北边人却喜欢过时的三眼铳和神枪快枪之类,大概南边人希望尽量不要肉搏,而北边的边兵彪悍,用火器都要冷热两用的,像神枪和快枪都是长矛的杆子前面一截是个铁管,可以填火yao铅弹发射的,射完这一发就不装填了,腰后抽出长矛头往上一安就冲出去肉搏了。三眼铳则是骑兵用的,三根短铁管箍焊在一起,后面装个木把,三根管可以齐射也可以一发发打。使用时多半是骑兵拎着冲到离敌人就二三十步的地方,一手抓铳把一手拿火媒,点个齐射打向敌人,然后也不停马也不装药,直冲敌阵拿三眼铳当大锤砸人。所以戚继光当年在南方对鸟铳很有爱,鸟铳兵就光拿枪。但是调到北边以后虽然小队长还拿鸟铳,也不得不给他配把铳剑,打完一发就把铳剑插进枪口上刺刀。
明代的时候火箭很多,不是箭头裹油布射的土货,而是像《天地英雄》里的火箭车式的东西,从两支齐射的二虎追羊直到百支齐射的百虎齐奔,怪不得明军的弓箭射的不行,原来都指望这个了。
明代装备有两种外国火炮:佛朗机和红夷。这两种炮的很重要的优点就是装填快。佛朗机就不用说了,都算是有定装炮弹了。可是快是快了,子铳和身管的接合没法紧密,结果威力和射程总上不去,造的再大也就1千米射程,普通的也就二三百步,索性造的小点装大车上打散弹虐待鞑子。到了天启朝的时候荷兰人带来了长身管加农炮,还都是舰炮,但是射程够远,三四千斤的货色取40度角打出去能有3千米,而且装弹也方便,火yao都是装在布袋子里,一包包的,填一包进炮口,拿拖把棍子撞撞实,再拿颗炮弹填进去,拖把棍子撞撞实,(要是极限发射的话炮弹外面还要包层布)尾巴的火门上有个凹槽,里面灌上火yao,从火门洞里一直满到槽里。炮手再从旁边的一个熊熊燃烧的铁架上拿来跟烧红的长铁钩(想象下,就是酷刑里烙人的那个玩意)往火门上一点,炮就响了。响了后再用沾水的拖把通一下炮管,用个螺旋的钩子伸进去把说不定没烧完的布袋子钩出来,再用干拖把通一下,就又可以装弹了。大概有人会觉得这弹装得也不快啊,这个红夷是比佛朗机装的慢,可是它打的远,再说比自主知识产权的什么碗口铳、将军炮,还有来历可疑的发贡都简单多了。这些老式货色装弹的第一条就要人命了,它们要竖起来装,想想几百斤的玩意打完一炮就要挖个坑竖起来填药,就知道为啥将军炮最多千斤,都已经大神铳了,而红夷炮三四千斤都没人说。由于这些老式货色打的近,最多六七百米,装填又要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基本上是唯一的一炮,装填的货色也特别多。先竖起火炮,用勺子挖些火yao进去,捣实了塞几张纸,再加个和口径一样的木头马子塞进去再挖些细土进去,再捣实了再挖些火yao进去,再捣实了再挖些细土进去,再捣实了再到进去一堆碎瓷片小石子小铁弹之类的,要是炮够长就多塞几次小石子铁弹。最后眼看要到口了,填一个合口径的大炮弹,用力的往里打,打到炮弹完全塞进炮口里,这就算装好了,可以抬出炮来放了。要是临战的时候这么装,估计瘸腿步兵也冲进来了。所以当年只要不是攻城,这些老炮打仗时也就是一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