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山第一阁通过,萧远第四次接受圣光洗礼,然后踏入第二山第二阁。
萧远缓缓走了上去,只见那阁中突然闪现着“农”——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而后阁中青色石板发出金色的小字:黄土高原,低山丘陵为何高产?
萧远一脸懵逼,心道这不是小学的地理题吗?难道还有别人也穿越了?“算了,就不想这么多了。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问题。多上书山算了。”
黄土高原为何高产?
萧远缓缓拔起笔,沾染了浓墨,写道: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萧远想了想,还可以做一些补充和完善。便又写道: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典例:甘肃南小河沟)。(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很不幸,那位老者又浮现了,抚须所问:“你怎能想出这种解决方法?”
“其实早有圣人提出此言。”萧远收起了笔,提起了砚。
“哦,说起来听听?”
“尧舜时代,中国已经开始兴修水利,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和利用水利来发展农业,灌溉田园,《尚书》中便记载有鲧和禹治水。经过禹平水土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农业时代,其后历经治地理,使全国各地均享河渠灌溉之利。周礼记载说:“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遂注入沟,沟注入
洫,洫注入浍,浍注入)I|。故田亩之水有所归焉。“这说明当时的灌溉排水系统发达,百姓得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管子》一书中强调主管农业的官吏必须承担起兴修水利的职责,“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早,有所粉获”。这时的人们也已经学会兴修大型的专门灌溉工程。根据史籍的记载,魏国的西门豹和史起的漳水渠,秦国的修建的郑
国渠,都是当时的名渠,灌溉面积达数万顷。《水经注》记载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CD两江,溉田万顷。”这里写的是李冰父子修筑水一事。”
然后萧远又和那老者详细的说,交代了半个时辰才解释清楚。
老者点了点头,问问醺眉,道:“孺子可教,三山再会。”话音刚落,便化为一道墨影,消失在这天地之间。
萧远心中落了一块石头,微微叹气道:“看来往后要收敛一些。”
答完后,萧远向第三阁走去。
第二山第三阁的牌匾上写的是圣工。
这次老者没有出现,而是和之前不一样的出现了一张试卷。
试卷分别考兵器的冶炼、庄稼的种植和收获以及非常偏门的水利工程。
萧远对着三方面都不了解,幸好有文曲之心在,他认真地做出答案。
萧远正式闯过第二山。看似简单,实则远比第一山难的多。
在第二山第三阁接受了圣光洗礼后,萧远回头看了一眼,只有一个人出现在第二山第一阁。
“这次除了我,恐怕所有人都无法通过第二山,今年的考题实在太偏了,我怀疑那些进士翰林都未必答对。”
萧远看着山下那黑压压的人群,心想每个人离开书山后都会被半圣告知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以前都有一半以上的人能进入书山第一阁,过了书山第一阁的人也不少,可现在和以往根本无法比,所以众人推断到今年的书山太难。
萧远一边向第三山走去,一边回想,第一山考字、对联和听写都是文,但却和普通的考试有所区别,第二山则考的都是杂艺。
“不知道第三山要考什么。”
萧远下了第二山,遇到更猛烈奇风,这是次他的衣衫被奇风吹得微动。
走到第三山第一阁前,萧远看到广场中间立着一根极高的木杆,而牌匾上则写了一个“巧”字。
萧远手中浮现一把尺子,老者的声音随后出现:“用尺子量出木杆的高度。”
萧远愣了一下,心想这难道是练习攀爬技巧?这也是巧。可一试发现,这木杆有问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阻止他攀爬。
萧远拿着尺子,四处打量周围,很快发现,自己和那杆长木杆都在地上留下了影子,略一思索,露出微笑。
“同一时间,尺子和长杆与其影子的比是相等的。把尺子树立在地上,在短时间内测出尺子和尺子影子长度,再测出木杆影子的长度,就可以算出长杆的高度。”
“若是没有经历地球上的系统学习,只接受圣元大陆的教育,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半圣弟子都未必能想出测量方法。不是他们的智慧不如我,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如我。”
萧远想完,开始手动测量,最后得出正确的长度,成功获得第三山第一阁的圣光洗礼。
这一次圣光的洗礼时间格外长,让萧远的力量又有长足的进步。
在看到萧远离开第三山第一阁的时候,山下的魏国同生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喊。
吴国和唐国的两国秀才沉默不语,但过半的人冲萧远拱手,表示心悦诚服。一些人原本不在乎萧远胜负,但看到吴国和唐国部分秀才的反应,他们的目光变得奇怪起来。
几个年长的魏国秀才发现了这一幕后,异常激动。
吴国和唐国联手打压了魏国江南了几十年,给魏国的文名和民心造成了几乎无法修复的创伤,再加上魏无敌重伤和十六年前年大败,许多文人和民众发出归附吴国或唐国的言论。
强如魏建树或大儒右相都无法扭转这个局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国人被外人蔑视。
可现在,萧远用他的实力登两山,上七阁。让吴国和唐国的童生心服口服,他们认可萧远运,就认可了江南的读书人,也就等于认可魏国的力量。
在场的许多童生对萧远充满的仰慕,离开书山后,今天的记忆不存,但他们潜意识里对萧远的好感却仍然保留着。
这看似无关紧要的改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意味着吴国和唐国几十年的努力,正在被萧远以一己之力慢慢化解,这是魏国上下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其他九国或许会同情魏国,甚至会尊敬魏国跟龙灵死战,但在跟魏国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同情和尊敬将变得一文不值,实力和强权才能决定一切——总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没有足够的硬实力,一切软实力都是泡影,一戳就破。
萧远,在一步一步提升魏国的硬实力。
众人看着萧远慢慢走到三山第二阁,虽然不知道第二阁考的是什么,但所有人都知道第三山第二阁非常重要,因为凡是在童生的时候通过第三山第二阁的人,将来都有巨大的成就。
能不能通过第二阁,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天才。
萧远缓缓进入第三山第二阁,发现自己位于一处校场内,校场里放着许多兵器。
“莫非这第二阁是考武的地方?”
那老者再度走出来,道:“你任选一件兵器。”
“是。”萧远选了一把素剑,然后眼前浮现一头头灵兵。
这些灵兵都训练有素,但方运也曾经看过萧远山杀过灵族,只见那萧公子剑影月舞,一片剑光之中,灵族纷纷死亡,最后萧公子取得极好的成绩。
当完成第三山第二阁的考试后,萧公子扭头看向山下。
魏国人发出震天的欢呼。
过了真正的第三山第二阁,踏足第三阁后,无论成败,萧公子都将和那些天才一样得到极高的评价。
若是真能冲破三山三阁,那么萧公子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童生登上第四山——获得文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