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三世轮回(十八)
闻言,公孙律一愣,随即脸上闪过一抹尴尬,“戚小姐这话是怎么说的?在下只是想与小姐合作而已啊。”
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对于瑾瑜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公孙律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欣赏。
和这样的女人合作,应该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恐怕就是他没那么容易搞到更多的利益了,不过,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那不是重点。
“公子的好意瑾瑜心领了,只是瑾瑜这小店还未正式开张,不敢妄谈与公子合作一事,若是公子有意,待瑾瑜确定这小店不会连累到公子后,瑾瑜自会主动联系公子的,到时候希望公子千万不要拒绝与我合作才好。”
听瑾瑜一番推迟的话说完,公孙律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办法说出反驳的话来。
“所以戚小姐现在是拒绝本公子了是吗?”最后将瑾瑜的话总结为一句,公孙律下了个结论。
瑾瑜微笑着看着公孙律,点了点头,直白的很。
“既然如此,那就不打扰戚小姐,希望戚小姐的生意红红火火,咱们能早日合作。”被瑾瑜盯着,公孙律收回神思,起身匆匆告别。
瑾瑜自然不会挽留他,看着他离开后,又忙了会儿店里的事情,准备了一下两天后正式开业的事情后才回到府上。
之后的事情就比较顺利了,瑾瑜的麻辣火锅店开了之后,仿佛给市集上的人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每逢节日或是有喜事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呼朋引伴的到店里吃火锅。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瑾瑜的麻辣火锅店成为了县城里面最红火的一家饭馆,不仅平常百姓不少,甚至还有不少的官绅和贵妇们常常上门品尝。
原本戚家二老还在担心来到县城之后的生活会有诸多不便,却没想到自家女儿居然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心中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而二老又不想眼睁睁的看着自家女儿辛苦,戚老爹的腿经过大夫的诊治,又正在慢慢的好转,于是他便提出想要去店里帮忙的想法。
原本瑾瑜是不同意的,她做这么多,原本就是想要让戚家人过上好日子,如果让戚老爹去店里帮忙的话,岂不是与她的初衷彻底的违背了吗?
但是,在她准备拒绝的时候,戚大娘将她拉到了一边,小声的道,“我知道你是心疼你爹,可是,他现在的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若是每天还闷在家里,他会责怪自己的,你不如让他去店里做些轻松的活儿。”
戚大娘说的句句在理,瑾瑜也没有理由继续拦着,于是隔天便将店里掌柜的工作交给了戚老爹。
看着店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瑾瑜便开始思考开分店的事情。
开分店说起来容易,可是以瑾瑜现在的实力却是办不到的。
倒不是说瑾瑜的钱不够,而是她身后没有势力支持,这样的情况下,若是她真的开了分店,到时候一定会麻烦不断的,所以这个时候她或许可以考虑与公孙律合作的事情
了。
瑾瑜这边正想着,那边公孙律也刚好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情。
“备车。”公孙律刚刚放下手头上的事情,便吩咐下人道。
小厮看着已经好几天没合眼的公孙律,有些不解,“主子不休息吗?”
这么久没休息,就是铁打的人也是受不了的啊,再不休息,可就把身子熬坏了。
小厮的关心公孙律明白,只是他现在急着想要去见瑾瑜,便抬手制止了小厮继续说下去,“无妨,我现在有急事去找,戚小姐商量。”
瑾瑜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些他都看在眼里,之前他有过预估,知道瑾瑜的这个店开的错不了,可是却没想到能好到这个程度,邻近县里都有人特意跑来就为了尝个鲜的。
这样的情况下,想必瑾瑜不会继续拒绝与他合作的事了,毕竟他很明白,以瑾瑜自己的实力,想要将店开的更大,怕是就很难了。
公孙律唯一有一点担心的是,他怕瑾瑜没有继续扩大势力的准备,若是她守着一些无谓的条条框框不肯让步的话,那就不好办了。
不过,他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公孙律坐着马车来到瑾瑜的店里的时候,瑾瑜正在盘算着要不要去公孙府上找人呢。
见公孙律前来,瑾瑜主动安排了天字号包间招待他。
公孙律原本也有些馋了,自然不会拒绝瑾瑜的好意。
两人吃饱喝足之后,瑾瑜便率先开口了,“公孙公子,不知对于与小店合作一事,公子可还有意?”
瑾瑜开门见山,并不觉得自己先开口有什么不妥的。
公孙律原本还在斟酌,不知该如何开口提出合作一事才不算唐突,却没想到被对方先提了出来。
“戚小姐说笑了,在下可一直在等着小姐的消息呢,只要戚小姐点头,我这边完全没有问题的。”既然对方已经开口了,公孙律也并不绕弯子,爽快的道。
闻言瑾瑜倒是有些惊讶,她如此直接,是因为自己之前拒绝过公孙律关于合作的事情,这一次想要合作的话,在态度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诚意才是,却没想到对方也是如此的直接,这倒是让她有些不好意思了。
既然两人都没有什么异议,合作一事自然是很快便定了下来,之后就店里目前的经营状况以及有哪些做的不足的地方,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在最后确定了合作以后的发展方向。
期间,公孙律与瑾瑜的很多想法都能奇妙的一拍即合,两人心中均忍不住惊讶。
瑾瑜惊讶于公孙律的头脑和手段,因为她提出的很多经营上的策略等都是在后世里学来的,而公孙律在这方面却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平,甚至更高,果然不是一般人。
而公孙律惊讶的是,瑾瑜作为一个女子,她的眼光和想法与他相比也不落下风,实在是难得,与她交谈分外的轻松和愉快,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