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原因(1 / 1)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3697 字 3个月前

傅潜稳如泰山,可看到契丹人的暴行,有人坐不住。

在宋九记忆中,或者为了某种需要,淡化了辽国的一些行为,甚至刻意美化,实际辽国每次南侵种种做法,不亚于后面那些个倭国人。只要侵入到中原,由于打草谷制度,辽兵便化做了一只只饿极了的狼,将一切吞没。

范延召率领自己手下,不足一万人,不顾几百里的长途跋涉,冲向了瀛州。当然这一点兵力肯定是不足的,况且脱离了大本营。于是他向高阳关主将康保裔发出请求。

康保裔立即答应下来。

两军约好,于瀛州城下会合。

然而不是在附近作战,这么远,又多以步兵为主,因此迅速让辽军察觉。

萧燕燕先是派出大军将范延召的军队隔阻起来,重军发向瀛州西南的斐村。

第二天康保裔准备起程,将军队带到汇合的地点,然而四面八方都有茫茫无际的辽军围困上来。

那是无比惨烈的一战,不亚于史上的狼牙谷杨业一战。

面对着几十倍的辽军,康保裔一马当先,带着手下杀向敌人。几千宋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出第一层包围圈,但在第二层包围圈又被辽军缠上。

惨战一天无法突围,康保裔只好退回大营。

第二天继续开战,然而无论康保裔怎么拼命,杀了一人,却又涌上来两个人,杀了两个人,却上来了四个人。

“援军在哪里?”

没有援军。范延召被辽军堵住了,不得前进。高阳关副帅猛将张凝与李重贵闻听主将受困。率兵来救,可是傅潜死死将八万河北宋军按住不动。他们手中兵力太少,没有救成功,反而自己被辽军困住了,侥幸这两人十分凶悍,围困的兵力不多,杀了大半天,只能突出重围。

还有,赵恒闻听康保裔危险,立即派王荣率五千骑兵前去营救。然而路途太远了,王荣与他的部下差一点将马跑得累死,赶到战场时,辽军早就撤走,康保裔也全军覆没。

第二天康保裔、宋顺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

赵恒大怒,立即发出诏令,让石保吉与上官正率领大军迅速北上,再命傅潜马上出击。趁辽军在斐村打得有些疲劳之时,两军夹击,击溃辽军。

这个策略没有错误,即便搭不成赵恒的心愿。那么也将辽军拖住,那么后面中军涌上,以及河北数万大军合围。萧燕燕不死也会脱层皮。

然而到了这时候傅潜继续稳坐泰山,即便赵恒诏书下了。他还是不出兵。

他不出兵,萧燕燕见好就收了。北方无兵,萧燕燕放心大胆地带着掳来的无数百姓财产牲畜,徐徐撤军。

赵恒差一点气疯掉了,便派王继英去定州传令,让傅潜来行营见驾。傅潜来了,说了n条理由,但赵恒不是小孩子,终于听明白了,什么理由都是浮云,贪生怕死才是真的。

一怒之下,流放,抄家。

实际就这个处执许多人仍愤愤不平,干嘛不杀死他!

河北多少百姓因为此人怯战遭到杀害或被掳走,多少渐渐繁荣起来的城镇焚之一空。

另一边范延召痛定思痛,开始了自救。

他手中没有多少兵力,因此只好聪明地打。等到辽军主力撤走,只有几万后军时,他迅速冲向了莫州,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一战辽军兵力仍是他的数倍,不过这一战让他斩杀了一万多名敌人,夺回几千掳掠的河北百姓。

伤亡率,辽军这次南侵,伤亡数量比宋军大。

然而河北的那些百姓呢。

闻听范延召大捷,赵恒作喜捷诗,加检校太傅,李重贵叹道:“大将陷殃而吾辈计功,何面目也。”

仿佛听到他的话,宋九在苏州上了第二封奏折。

要知道他下去六年多时间,只写了两个奏折,这还是赵恒登基后的第一封奏折。

河北百姓死亡数万,千里荒芜,尸骨成山,血流成海,何捷之有!

自太宗以来,对武将苛薄,然太宗晚年起,等武将渐厚。傅潜畏战如此,钱若水等臣议当死,陛下何赦之?若此,诸将不思奋战,国将何国哉!

不过赵恒未采纳,他有他的顾虑。

经过两代人君治理,天下渐渐归心了,但不能说高枕无忧,例如巴蜀的不时叛乱,不要忘记了,几十年前是什么辰光,五代十国不时地更替。

他又缺少自信心,不敢有把握说就掌控了这个国家。

所以刻意地宣传胜利,而且傅潜为主将就是他任命的。

但他揣着这封奏折去了大名府行宫的后面。

刘娥终于进宫,不过她的身份仍不能曝光。

赵恒将奏折递给她看,问:“朕是否要起用此人?”

他能上位,吕端是首功,其次就是寇准与宋九。不过寇准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个赵恒十分担心。

至少现在不能起用,因此前期所用的重臣多是忠厚长者,例如他的几个先生夏候峤、李至、杨砺…其他人也以忠厚见长,如吕端、李沆。

这些人任用后,动荡不会多,即便革新,在他们矫正下,不会太冒进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利于权利交接与过渡。

但宋九不是激进派。

而且刘娥也很敬重宋九,进京城三分之一就是靠唱宋九发起数次大捷而养活她与龚美的。后来进了张耆府上,实际那时候她的地位什么也不是。

就是如此,宋九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并且献了那几条妙策。

再从关系上来说,若是那个美丽的小小潘不死的话,宋九与丈夫还是连襟关系。

从个人人格来说,也比较放心,此人权利心不重。

不过一直没有用,那是有原因的,丈夫刚登基,声望未立起来之前,必须要扶持自己的人马,宋九不是,那是三朝老臣了。或者给他官爵,人家在乎吗?若不是为了国家,人家早就是东府首相了。

但宋九回来那会如何?

人家要政绩有政绩,要军功有军功,军政两边都有着很高的声望,那么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宋九的功劳,而不是丈夫的功劳,这多少会让人不放心。

声望太高了,反而一时半会使宋九留在了苏州。

因此提拨了宋九的两个儿子,甚至给宋九的孙子加了职官,包括女婿也鸡犬升天地陆续加官,宋九本人的职官都加到太师,而非是所谓的检校太师。

然后先将宋九搁着,适当的时候将宋九调回来。大家也能理解,并且也看出来新皇帝的这个动态还是要起用宋九的,只是不在眼下这个时期。

若无辽国入侵,丈夫与诸位宰相们做得也不错,似乎也无调宋九回来的必要。

然而刘娥考虑事情决不象所谓的高滔滔那样,一听娘家人受苦了,马上反对改革,甚至儿子死了她不悲伤反高兴。

她想了一会儿道:“不妥,河北遭到重创,有喜有忧,终没有完败辽寇…”

赵恒听明白了,一旦将宋九调回来,还是回到了登基时的原点,使宋九掌握了更大的声望。

刘娥又说道:“陛下,再稳一稳吧,况且辽国撤军回去了。”

理儿是这么理儿。

如果真的刘娥与赵恒对宋九无限的信任,使宋九爬上了张居正与霍光位置,宋九反而会害怕的。况且他也不想担负这么重的担子。

而且这一战中,辽国第二个名将,差一点使高丽亡国的耶律斜轸病死在军中,没有了耶律斜轸,即便宋朝雪藏了李继隆这个战神,问题也不大要紧。

但随后变故又起来了。

当年宋九奇迹般地从岐沟关突围出来,帐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勇将,虽然史珪与杨业、郭守文先后去世了,范延召,杨延昭,田绍斌,刘知信,李继宣,呼延赞还在,并且个个成为军中的栋梁。

除了他们,还有一人,符昭寿。

若参考范廷召他们,符昭寿应当不错。虽然家中做生意赚了许多钱,然而在宋九带动下,也拿出许多钱捐给了百姓,“善良仁慈”。

再从他父辈祖辈来看,当年符家将名列诸国。

但这是假像。

当年突围一战中,符昭寿起了作用,不过是拢了他的部下,又将他的部下交给了宋九指挥,后来真正突围时他早离开岐沟关,前去寻找救援了。

平时的善事,有许多钱帛不是他的,而是宋九的,怕赵匡义忌惮,借用符昭寿名义散发出去。当然赵匡义也知道,虽然表面上对宋九表示不满,你将朕看成了什么人,其实背下里还是很喜欢宋九会做事。符昭寿是拿出一些钱帛,可相比于跟着宋九划水所带来的财富,这些钱帛仅是九牛一毛。

符昭寿去了四川成了主帅,忽然迷上了蜀锦,找来无数技术高超的工人替他变着花样纺织,甚至发扬着王全彬、王继恩的光荣传统,采购材料一文钱也不给,连带着他的仆役们也开始耻高气昂,虐待官兵。

有张咏在,符昭寿还好一点。不过张咏在四川也呆了很多年,朝廷诏书将他调到美丽的杭州,顶替重病的宋九亲家张去华去了。

然后换来一个官员,牛冕,然而张咏临走时说了一句:“冕非抚众才。”

元旦时赵恒还留在大名府安抚残局,成都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