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各处坞堡山寨盗匪的骚扰,两府十几个县才能真正的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
汪广洋把战报放下,对于治理这片疆土的信心更加充足了。
此时运河以东的四个府,他所治理的两个府踏上正轨,清河、山阳两个府的动作比他要慢许多。
尤其是山阳知府靠近前线,羊侃、刘威、王茂章等将校不断的隋军以及周围其他小型势力交锋,很难建立稳定的统治基础。
山阳知府田亮云不得不把治下的县城先转为军镇,把附近的百姓不断的运到淮河北岸的清江府进行安置。
为了支持清江和山阳两个府,泗洪每天都在用大船向清江运送粮草器械。
“等到清江山阳两府稳定下来,就可以继续向南扩张了!”
汪广洋在看到另外两个府的情况时,心中想着。
此时运河东面的四个府安定下来,已经可以施行他献上十六字战略的后面八字了。
实际上,也正如汪广洋所想。
在沈翼、步骘不断处理政务、稳定内部的时候,晋升为参将的秦彦晖代替李开芳坐镇睢宁,而被册封为建威将军的李开芳,回到了中枢。
开始负责招兵整编,训练士卒的工作。
泗洪郊外,军中校场。
一排排一列列的兵卒穿着红色军衣,持着长枪在军官的厉喝下,不断的呼喝刺出手中的长枪。
杀!杀!杀!
伴随着震天的喊杀声,他们手中的长枪以最快的速度刺出,然后又迅速的收回,再刺!
这些新兵只需要训练一招前刺即可。
军中士卒的训练,以简练实用为主,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长枪、刀盾等兵器的基本用法。
至于全套的基础枪法、基础刀法,需要等到他们掌握旗鼓号令,阵型变幻等旗帜军令后,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兵才能得到下一步的传授。
不得不说。
淮军如今招募的新兵,根本无法和当初王景刚降临时遇到的乞活军、慕容骑兵相比。
当初第一波降临的兵卒,一个个的都掌握了基础的刀枪技能,除了没有兵家修炼之法外,上阵就能搏杀,一旦得到修行之法,很快就能成为悍卒老兵,达到一阶。
“这一次招募的新兵,素质不如以前!”
高台上,负责练兵的李开芳看到下面不断训练的军阵,微微摇头。
有的时候。
越是残酷的环境下,所招募出的兵卒质量越高。
泗洪在落入王景之手后,已经平安的一两年时间,早已洗去了当初前秦军占据时的酷烈。
在附近安家的青壮百姓,也都习惯了平和过日子。
这种环境下的青壮,在斗志悍勇方面比经常厮杀混乱之地的人,要逊色几分。
不过,李开芳也没有把这点问题当回事。
无论在什么时候,军队都是一个大熔炉,什么人进入军队,在经过不断的训练锤炼后,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
斗志不高,在战场上打滚两次就能改过来。
“泗洪再招募五万新兵…还有其他府招募的新兵,以及从侯景、杨行密、庞师古所部改编的兵卒,加起来有三十万了!”
三十万加上以前的二十万战兵,便是足足五十万常备军。
李开芳想到这个数字,心中就有些震动。
这可是常备的战兵,没有算上卫所军和地方治安民兵啊。
历史上全盛时期的王朝,保持的战兵也不过这个数字,淮军七府的百姓,经过这些天的计算,差不多有四百三十余万。
以四百三十多万的百姓,保持五十万战兵…堪比秦国五百多万百姓却有六十万大军的比例。
穷兵黩武,便是最好的形容。
也就是淮军粮草丰厚,可以供养起这么庞大的军队。
李开芳也知道王上大肆扩军的原因。
淮军下一步的目标,便是向南扩张,南面的首要强敌便是占据了扬州、高邮的杨广,杨广有百姓一千多万,大军五六十万。
想要将之击败,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不行。
并且,如果击败杨广,张士诚、宇文化及、北府军三方就会成为淮军马上要面临的敌人。
淮军若是只有三十万或者四十万大军,在击败杨广兵锋已钝的情况下,同时对上三方诸侯,肯定会落于下风。
避免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
便是淮军在南下之前,就先扩张足够多的兵卒。
扩军备战。
扩军把战兵一下子扩张到了五十万,而备战便是准备各种各样的物资,如兵器、甲胄、弓弩、军衣、军靴、药材…
李开芳在训练士卒的时候。
兵部的各个官吏也在忙着准备物资。
营造司被直接拆分,其中负责修建道路的工匠劳工被转到了路政司。
负责修筑城墙宫殿的工匠,被分为城建司。另外原本负责制作军衣、军靴的部门直接被剥离,让泗洪那些世家豪强和商人组建纺织铺承接…
军队扩张的连锁反应。
让政务省、枢密省的几个中枢部门都发生了改变。
不过新成立的路政司和城建司,并没有成为直属中枢的十三司之一,而是到了工部名下。
剩下的营造司工匠,分为兵器院、甲胄院、云车院、弓弩院、器械院五大分支。
经过调整后的部门,各自专精一项。
再次招募了大量的工匠,源源不断的兵器、甲胄被制作出来。
原本的营造司主事赵建国,则升任工部侍郎,兼营造司的主事,他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建造城池、宫殿。
他成了督造的监工和负责研发的工程师,例如云车的改进。神臂弓的调整…
在他手中,以灵石为能源制作的云车不断的改进,灵气的利用率不断上升,原本只能坚持一个月的就会耗尽灵气的灵石,现在已经能坚持两个多月了。
他甚至在研究,如何利用灵石打造出战场上不需要战马就能横冲直撞的战车。
整个淮军上下。
上到中枢的官吏,下到底层的兵卒、百姓,都在热火朝天的忙碌。
每一天都有不小的改变。
这些改变,被几个诸侯派来的探子看在眼中。
他们虽然看不到军中新兵的训练,但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淮军扩军的数量,以及民间百姓的不断变化。